荣耀祥 文
无锡人邹弢由农入士,其秀才、塾师、报人、作家身份之演变,恰逢19世纪中国社会向半殖民地演进之际,他典范地完成了“条约口岸知识分子”转型。
所谓“条约口岸知识分子”,是美国学者柯文首创的概念,是指生活在最早开埠的通商口岸、近距离密切接触西方文化且对中外文化关系有所思考的中国士人。李善兰、王韬、蒋剑人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。
“江南第三才子”
晚清报人小说家、“洋场才子”邹弢,无锡鸿山后宅镇人,生于道光庚戌九月二十七(1850),1931年去世。字翰飞,号潇湘馆侍者,又号夕阳红瘦楼主人、梁溪瘦鹤词人、三借庐主人、味雪主人、醉月山人、司香旧尉、玉愁生。晚年自号酒丐,守死楼主。
早年寓姑苏,授馆近十载。晚久居沪上创作《海上尘天影》,又有《浇愁集》《三借庐笔谈》《三借庐丛稿》《瓮牖余谈》《蛛隐琐言》《三借庐诗词稿》《诗词骈文捷径》《五朝诗学津梁》《诗学速成指南》《申江花史》等并行于世,风靡一时。
毕生从事撰述,诗赋骈文及联句皆有时名,尤其是骈文“妃青俪白,斐然成章,有时倚声勰律,为侧艳之词,则又如此中有人,含睇欲笑,读之使人魂销骨蚀”。人称骚坛词客,海宇文人,“有班香宋艳之才,得苏海韩潮之派”,语言典雅纡徐,文风刚健激烈。他的好友秦云评论说:“饮李白三百杯,醉步兵六十日。形骸都忘,块磊难消,白眼看天,青衫席地。壮心未遂,凤凰怜处士之饥;狂态顿生,鸲鸽效参军之舞。作诅楚之文,藉消愤懑;挝骂曹之鼓,以抒不平。”至有“江南第三才子”之誉。
曾任《苏报》主编,晚年在上海启明女学任教。
报界文坛振声名
邹家世代务农,他幼事稼穑,18岁时得到祖父呵护至姑苏,师从表叔钱国祥,其间,修得醇厚的诗词古文学养,丰腴了立身的知识资本。1875年(光绪元年)26岁考中金匮(今无锡)县秀才补博士员弟子,后十试秋闱不第,设馆授学姑苏十年,勉强糊口。结交诗朋文友,与俞达(《青楼梦》作者)为患难交,称“四海知音第一流”。过着文人的传统生活:科考、著书、狭游。
1880年(光绪六年)赴沪闯荡报界,此后,邹弢便开始了他在上海作为一个自由职业者的近代文人生涯。1881年起任《申报》馆记室、主笔,先后在《益闻录》(1881年)《苏报》(1896年)《趣报》(1898年)《格致益闻汇报》(1898年)《香艳杂志》等报馆襄办笔政。
1887年仿《聊斋志异》著《浇愁集》,炙手可热。其间所撰诗文井喷揭载,风靡廿余载,声名大振。至有汪定持《为邹弢七十所作寿言》誉“曰蒲留仙、纪晓岚复生”云云。鲁迅先生《中国小说史略》在评述《聊斋志异》之后的文言小说创作趋向时,将《浇愁集》与《谐铎》《夜谭随录》《萤窗异草》等仿《聊斋》诸作相提并论(“近至金匮邹弢之《浇愁集》八卷·光绪三年序,皆志异,亦俱不脱《聊斋》窠臼”),无疑已明确肯定其价值。陈寅恪先生研究柳是如也曾查阅《三借庐笔谈》。——今日频选其短文为高考文言文实战练习题,便不足为怪了。
致力文教,交游广泛
随后,凭文笔才干辗转陕西、山东(光绪十四年应山东巡抚张朗斋之请,至淄川矿山)、湖南(1895为湖南学使江标幕僚,襄理湖南试院)、北京等任幕僚捞金。
邹弢与时俱进,拥戴当朝新策,推广变革,与康有为、江标等进步人士过从甚密。著述《推广西学议》《万国近政考略》《洋务罪言》《洋务管见》等。他曾“新拟定《万言书》,惧祸未上”,1898年戊戌变法遭挫,处境急竣,险被株连,避匿教堂方幸免于难。从此改换途径,致力于文教建设。1900年入天主教。1905年起在教会创办的上海启明女塾(专收非天主教徒的大家闺秀)任国文教员,自编教材《速成文诀》《尺牍课选》四册、《中学课本精华》四册。1908年回家乡后宅特设养正学堂,“故里梓桑徵实益,公门桃李养通才”。
1912年,与吴中高翀(太痴)、程棣华、舒问梅等创建诗文团体希社,任社长,互相唱和,切磋学术,倡扬传统文化,员众多至百余人。编印年刊《希社丛编》。1919年因高太痴谢世,希社中落,社员星散。
邹弢交友甚广,如著《青楼梦》的俞达,曾与辩论宝钗黛玉优劣而几乎老拳相挥的许伯谦;另有俞樾(俞平伯曾祖)、葛其龙(文史家)、潘钟瑞(精篆隶,工词章,长于金石考证,究心文献,熟诸掌故)、王韬(中国新闻之父)、孙桐生(蜀中红学第一人)、汪孟邹(独资创立亚东图书馆,任经理)、吴昌硕(1919年《吴昌硕七十六岁寿邹酒丐》诗)等文人才子。
命运多舛,桑榆凄凉
晚年邹弢的家庭迭遭变故,1911年妻子去世,万念俱灰,名其住所为“守死楼”。1915年长子患精神病,1918年长孙夭折,1921年次孙夭折,1923年孙女夭亡。1921年,去苏州祝贺好友舒问梅70大寿,不慎伤足,为庸医王幼亭误诊遂残。后又遭启明女校解职。
1923年夏,重返老家,故土文风昌炽,他除自己咏诗作文,还重振希社,新纳社友40余,1925年刊《希社中兴续编》。1927年继钱穆之后被荐举为泰伯市图书馆馆长,其间,他整编图书两千种万余册,编目供用。1928年在扇董邹茂如为社长的无锡最早的乡办报《泰伯市报》任总编。
报务之余,开设函授词章学校,专为人修改骈文词章,赚取生资。窘困时学生曾为其募捐。
一代俊彦,桑榆凄凉,殊深可叹!
独具特质的《海上尘天影》
居沪上久,尝写青楼苏韵兰事:六十回《海上尘天影》。原题“梁溪司香旧尉编”。仿《红楼梦》的意境和笔法写成。
话说:天界万花总主杜兰香因私助精卫真仙填海而获罪,与二十六位花神谪仙降凡尘,兰香转世为落难名妓苏韵兰,与精卫转世的饱学名士韩秋鹤相恋,与二十六位花神所转世的名妓因缘际会同居绮香园,过着诗酒风流的生活。然好景不长,秋鹤于“拳匪之乱”中被杀身亡,韵兰等名妓皆悟道升天,与秋鹤同归仙班。
书中的男主人公风流才子韩秋鹤就是邹弢本人,女主人公是天津名妓汪瑗。原来1892年邹与汪在沪相识,二人诗词唱和情爱甚笃,汪欲从良与邹回故里终生侍奉。邹弢为了迎娶筹钱,1894年往湘任友朋江标幕僚。始作《海上尘天影》。离沪11个月,1895年准备迎娶,到沪,方知汪瑗因等他多时不见人影,误会他负了心,故她从良别嫁。邹弢见人去楼空,心如刀绞,意如油煎,痛不欲生。回家后,把《海上尘天影》原稿悉行删改,又续增数章作结,易名《断肠碑》。书中,前写他与汪瑷火一般的爱情,想美梦成真;后写美梦没有成真的悲剧。
小说采取“下谪—复位”的神话架构,以爱情和时务双线交叉,在叙写苏韩爱情同时,“颇有经世实学寓乎其中”。
《海上尘天影》因其浓烈的时代意识逐渐受到学界青睐,小说的主题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状态中畸形的爱情,韩苏本事与宝黛悲剧大相径庭。其展示出的人际关系、中西合璧新型阶层的摹写以及爱国、维新思想,亦具有与《红楼梦》迥异的鲜明特色。
小说艺术上的探索,对叙事者(亲自介入)和叙事结构(繁复)新的尝试以及作品中对爱情,婚姻关系新的思考。这些,都使他的作品汇入“小说界革命”期准备阶段的创作潮流之中。
研读其小说,对研究明清小说的轨迹,考察近代文学,对剖析爱国知识分子的心态、职业转型的理路以及社会发展样范的切入均有意义。此书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自有其价值和地位。
尘天影文,演绎谜会
特别有趣的是:《海上尘天影》 四十四章《制灯虎雅伎逞才华,读骈文侍儿改碑记》,绘声绘色展现了中秋佳节花神仙姑猜灯谜场景——惊见一个半世纪前无锡谜人原生态灯谜样貌:
“中秋日,珊宝、秀兰在延秋榭公请月仙等一班姊妹做了几许灯谜,备好笔墨诗笺花粉香水书籍,秀兰、珊宝做主人,拟的灯谜,有深有浅,当中放着二尺来宽三尺来长一架灯屏,把灯谜都粘在上面。”
一架灯屏中挂出姊妹们“做”的十四条灯虎,先后皆被一一猜射完毕。
1.一榜尽赐及第(红楼人名二)同喜、同贵。
〖注〗一榜尽赐及第:犹言全部录取。以众人皆金榜题名,升官发财,隐括扣合“使全都欢喜、显贵”之意。
2.还清账目(六才一)一笔勾。
〖注〗账目:债务。一笔勾:全部勾销。六才:第六才子书《西厢记》。会意。
3.不怨天不尤人(四子一)亦运而已矣。
〖注〗谜面出《论语·宪问》。“运”别解为“命运,运气”。四子:四书。
4.月圈儿(六才一)围住广寒宫。〖注〗月圈儿:月围圈儿。指月晕。“月”用“广寒宫”来借代,“圈”:包围。
5.今日俸钱过十万(四子一,解铃格)夫微之显。
〖注〗谜面出自唐·元稹(字微之)《遣悲怀三首》。谜底见《中庸》。解铃格将谜底一字解圈读。重读本音时产生义的别解。将“夫fú”语助词改读为丈夫的“夫fū”。别解成“丈夫微之显赫了”。
6.水晶卵脬(礼记一)凡奉者当心。
〖注〗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凡奉者当心”孔颖达疏:“奉之者谓仰手当心奉持其物。”《袌碧斋谜语》云:玻璃卵胞(《礼记》一句)凡捧者当心。“捧”字原作“奉”,是后起字。卵胞,亦作“卵脬”。捧卵脬是詈语,意为拍马屁。谜以吴地方言,警示溜须拍马之人。谜家陈锐评曰:“谑极而切”。
7.明主(水浒名一)王英。
〖注〗明:圣明;明智;明察。主:君主。王:泛指一国君主。英:德才超群者。同义置换。
8.信(四子一)人有言。
〖注〗谜面出自《论语·子路》。拆字析义。
9.草色遥看近却无(药名一)空青。〖注〗面出韩愈《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》诗。空:空朦虚无。青:绿色。
10.氵仙(戏名、聊斋目各一)《泼水》《成仙》。
〖注〗《泼水》:京剧。西汉朱买臣休妻事。《成仙》出自《聊斋》。拆字会意体。
11.火烧赤壁(词牌一)东风齐着力。〖注〗运典侧面会意。
12.屈指归期会玉人(词牌一)好事近。〖注〗玉人:对亲人或所爱者的爱称。会意体。
13.百川归作一江流(字一)洪。
〖注〗谜底拆分作“氵”和“共”,以“水流共同汇合”之意映照谜面。
14.处女看春宫(《诗经》一句)中心痒痒。
〖注〗面出《国风·邶风·二子乘舟》。荤谜素猜,时尚流俗,莫可如何!是一种隐秘性心理的曲折反映。怪不得借“众人大家”抨击:“丢脸灯谜,殊伤雅道,亏他还做出来”。
猜谜活动全景式演绎,纵横捭阖,挥洒自如,可见作者深谙文虎之道,当为谜中圣手。此外,又提供灯谜发展史的吴地样本,为梁溪灯谜史增添清末民初实例,至为宝贵!无锡灯谜作为“非遗”立项晋升省级,代有继承,名至实归。